admin 發表於 2020-8-10 13:24:52

台湾行脚:法鼓山的“本来面目”

举凡汉传释教寺庙,中间修建一般都叫“大雄宝殿”,但在台湾法鼓山,所见倒是圣严法师自题的“原本脸孔”。大殿内,三尊佛像以外,余者全无,真堪称殿徒四壁,空得气概浩大。如许的广宽无碍,让人更易放下各种痴心妄念,升起一种对原本脸孔的追问

文/黄玉

台湾释教界向有四大山头之说:佛光山、中台禅寺、法鼓山、慈济基金会。孟春时节,人缘殊胜,我来到了位于台北县金山乡的法鼓山。

在降血糖藥,台北市区,很难怀孕在异地的感受,总觉得是在福建某地转游,亲热得常有一把拉住或人的手问一声“汝父可健康,阿娘都健壮”的孟浪。但只要一出市区,光景便截然分歧了。

上午十时许,咱们从台北动身,出城不外十几分钟,风景大异。车在山与海之间穿行,右侧是山,一层层的绿浓得化不开;左侧是海,深深浅浅的蓝一望无际。打开车窗,咸腥味其实不很重的海风劈面而来,吹拂起我的头发,让我想起其间艺人那首闻名的歌“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”。

约一个小时后,法鼓山呈现在面前,背靠苍林,面朝大海。就像在色采的选择上专做减法,法鼓山入眼皆是黑、灰、褐三色,没有雕梁画栋,斗拱飞檐,整座古刹显得淡定、低调,颇具唐风古韵。

近得山边,却没有瞥见一般庙宇常见的庙门,进口处只有一块刻着法鼓山山徽的山徽石。“以无门为门,从无门入门”,恰是“原本脸孔”之意。

举凡汉传释教寺庙,中间修建一般都叫大雄宝殿,但在法鼓山,所见倒是圣严法师自题的“原本脸孔”。大殿依墙供奉着释迦牟尼佛、西方阿弥陀佛、东方药师佛,三尊佛像低眉浅笑,慈容慧目,法相肃静伊莉影片區,。三尊佛像以外,余者全无,真堪称殿徒四壁,空得气概浩大。如许的广宽无碍,没有任何关扰心情的杂尘俗物,无疑更易让人放下各种痴心妄念,升起一种对原本脸孔的追问。或许,心无所住,念无所系,自可明心见性,得大从容?

在主楼三层的平台,兀然见一处水景,清彻见底的山泉中,卵石清楚可辨。祈愿观音坐于池中海岛莲台之上,手执倒泻的净瓶,内蓄普化众生的甘露,右脚着地,就像是筹备随时接引众生。在观音像死后,是“观世从容”四字。正自打量间,山风徐来,波光粼粼。访客到此,均有一念不起、周身通泰之感。

这里是全山祈愿、许愿、还愿之地。殿外匾额书写“大悲心起”四字,殿堂前面的供台上放着法鼓山特制的“大悲水”,来山的参访者均可免费结缘一瓶带归去。

陪咱们转山的是一名当天清晨三时才从成都飞回台湾的法师。汶川地动后,法鼓山的救济职员一向在灾区做支援,有些项目已对峙了两年多。时至本日,他们仍派法师和信众轮流前去汶川继续有关事情。

面临咱们这些大陆来的参观客,法师滚滚不停地提及了已于2009年头往生极乐的圣严法师。他说,法师从建山之初就提出,法鼓山的扶植要环保优先,尽可能不粉碎天然;法鼓山的修建,要像是从大地发展出的有机体,与大天然融谐无碍,也不决心替大天然化装。别的,屋子与屋子之间要有呼吸的空间,修建物的里外情况,不成有让人心生歹念、用意作歹的死角。修建物的构图,应心旷神怡,非论从室内向外远望,仍是从室外向内旁观,都应像赏识一幅幅风光画,一窗一景,移步换景听法师娓娓道来,吾辈不由慨叹,余生也晚,不得亲见大家慈颜。

圣严法师生前立下遗言:死后事,不成办成凶事,乃是一场肃静的佛事。依照他的意愿,灵堂只吊挂了一幅书家写的挽额:寂灭为乐。是啊,他老是在无路中找前途,在艰苦中见禅慧。生命对他而言,就是一场实践佛法的苦乐由心的进程。他走了,却活着间留下了闻名的12字规语:面临它、接管它、处置它、放下它。

带着满心的宁馨与禅悦,咱们道别法鼓山,前去淡水,筹备到闻名的渔人船埠晚饭。

想起一道道生鲜甘旨,同业的友人是又馋又惧:下战书方才拜完佛,转过脸就大开荤腥,佛祖会不会怪罪啊?为解世人恐忧,我顺嘴矫饰起一段公案:

有源状师问慧海禅师:僧人修道还用功否?师答:用功。问:若何用功?师答:饥来用饭,困来即眠冷凍海鮮,。问:一切人总如是,同师用功否?师答:分歧。问:若何分歧?师答:他用饭时不愿用饭,百种须索;睡觉时不愿睡觉,百般计算。以是分歧。

话音刚落,同业中即有智者接茬:就是!该吃斋时吃斋,该吃荤时吃荤,不必百种须索百般计算,这才是修行。此语一出,众皆释然。

行至淡水,已经是落日西下时分。纵目漫空,水天交代处,玫赤色、淡青色与铅灰色一层层铺陈着,晕染着,让我想起那诱人的、纸上浸着油膏的扬州脂粉。落日下,淡水河面一片影影绰绰的淡金色,升台中搬家,沉泛动,美得使人眼花。

从红树林到渔人船埠这一线的水岸,叫“金色水岸”,沿河建有一条深褐色的自行车木道,时有对对情侣,或带着孩子的年青佳耦,或急驰,或悠然,从面前擦过,笑声和车铃声散落在晚风里。

车蜿蜒而行,波浪时卷时舒,凝思谛听,远处似有断续的汽笛声与近前的鸥鸟欢唱声相伴追赶。斯情斯景,让游人顿起日暮乡关之感。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台湾行脚:法鼓山的“本来面目”